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奋斗创未来】做当代的“卖油翁”
——记上海电建工匠杜稳生

发布日期:2022-07-28 信息来源:建筑公司 作者:杜英宏、于玮 摄影:李荔 字号:[ ]

古有卖油翁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他讲:“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熟练罢了。” 

而在上海电建也有着一位当代的“卖油翁”,他就是现任建筑公司机具租赁站主任的杜稳生。

176厘米左右的身高,身材单薄,看起来斯斯文文,一双眼里总是透着睿智的目光,从外貌上似乎很难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工作几年下来,老职工都说,别小瞧了杜工,他的技术能力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而从他的故事中,我们似乎更能发现其原因。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下瓷器活

“有了金刚钻,才能揽下瓷器活。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施工装备发展的步伐。”在杜稳生看来,如果没有对机械设备性能的透彻学习、对电器原理的完全掌握,仅仅依靠一腔的热血是干不好这项工作的。因此图纸、设备说明书和各种指导性文件的说明书他一本一本地学,一章一章地看,一条一条地记,与设备工作相关的每一条规章、每一项原理都用红笔详细标注、摘抄,并随身携带。

不仅如此,不忙的时候他常常拿起报废的线路板加以琢磨,并分析观察设备的每一部位构造,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会刨根问底,直到学懂弄透为止。汗水浇灌,终有收获,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杜稳生的技术和能力似乎很快就得到了公认,也揽到了他的“瓷器活”。他担负起了“SDYZ-1型现浇结构移动式支撑体系行走系统”的设计研发任务。直觉告诉他,应该把握这次的机遇和挑战。

没有数据,就到图书馆去查询技术资料;没有实物参考,就根据照片到国内网站上寻找,再到起重工器具市场去看实样,收集参数,根据需求逐个对比。缺少现场施工数据,他就组织技术部门进行现场实测、开展劳动微竞赛,科技攻关,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解决技术难题。

科技创新的道路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首次的模拟试验结果却并不理想,问题是行走装置的齿轮表面接触强度不足,造成齿面局部损伤,齿条齿轮啮合状态不好,现场定位不稳定。也曾有人提醒他:“自己创新研发装置难度太大,不如看看市面上有没有类似的,万一现场出事情,你一点不怕吗?”

“怕!怎么不怕?但既然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一定要把这只螃蟹拆散、吃透。” 这位“技术男”黑瘦的脸上,隐隐有一种光彩在闪动。

经过了数十次的攻关讨论;数百次的模拟实际工况带载试验;数千条的电机电流装置的监测记录……行走系统研发终于取得了成功,不仅各项指标全部满足使用要求,并于当年10月顺利投入淮北平山电厂的实践运用,更为他收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及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不试过怎么知道有没有

平山电厂二期电厂主厂房外侧已经安装了一台ST70/27塔机,为了实现主厂房年前封顶的节点计划,业主希望在主厂房转角处再安装一台ST70/27塔机,但问题是施工完毕时,该塔机将受空间限制无法自行降节。

问题和任务自然落到了杜稳生身上,当时项目上提出过二种方案,一是对塔机进行破坏性拆除,另一种是在主厂房上再安装一台小型移动起重机械安装辅助进行拆除作业。但都给杜稳生否决了,第一种方案固然简单,但是要损失一台设备,成本太大。第二种虽说成本不大且简单易行,但前期需要经过方案编制、审批、专家论证一系列流程周期较长,项目当前“168”目标在即,实在挤不出太多的时间。

“就没有第三种方案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有没有!”

杜稳生赶赴现场,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主动爬上170多米的塔吊……记得那天项目上下了那一年的第一场雪,天异常的冷。工人师傅说:“杜工,这么高,下雪天的脚下容易打滑,你是领导就别上去了。我们去把上面的情况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你分析就好了!”但是不亲自察看情况,如何能了解实情?如何确保方案可行?如何保证施工安全?

跟着“师傅们”爬上吊机平台后,他逐个检查,实地测量,终于摸清了问题,是因动臂吊的回转半径不够,而无法继续ST70/27塔机的拆除工作。怎么解决?

整体拆除不行,那我们就分开拆。起重臂和平衡臂可以借助MK2500动臂吊拆除。至于塔身自降节部分则通过增设一个“自拆臂扒杆”,解决,于是“第三方案”应运而生,“ST70/27塔机自降节系统的拆除方案”。

为了确保拆除工作万无一失,他又组织起技术人员与作业人员开诸葛亮会议,将每一步拆除内容罗列清楚,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图文并茂的拆除方案,亲自交底,并要求作业人员反交底,最终用了5天时间顺利拆除了塔身。

就如他事后在日记中写的:试一试,无非两种结果,要么成,要么不成。万一成了呢?不试,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不成。

有“倔”劲儿才有创新

做工程施工这一行的,总免不了困难重重,而能够支撑杜稳生爬坡过坎的,说到底需要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

在一次租赁站设备维修问题总结中,杜稳生发现塔机附墙调节丝杆的维修成本总是居高不下。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一由于调节丝杆受材质影响,受力后极易发生形变弯曲;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塔身的振动,往往会使螺母松动,如不及时进行调整维修,则将改变了塔机的垂直度;三是连接耳板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检查保养,防止其变形后发生断裂,造成塔机失稳倒塌;四是丝杆外部和抽拉式杆件内部一般不做油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经常生锈。

碰到这类设备问题,以往总是会第一时间找厂商的顾问,也就是所谓的专家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只要有故障,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换配件。这办法当然也见效,但是成本呢?好像没有人放在心上。日久天长,影响租赁站部分年轻职工,同样学会了动不动就是换配件。

他们说:“专家做的没错,东西坏了就换呗,这钱不能省,不然出了安全事故谁来负责,再说国内市场上的塔机不都是这个样子嘛。”

一套丝杆约3-4万的维修成本,十台塔机下来可就是几十万元的成本。而杜稳生却偏是个倔脾气,就是要打破这个“坏毛病”,对塔机附墙结构进行改造。

塔机的所有结构是有逻辑关系的,光凭一时的义气绝对不行。他是一个谨慎的人,每一个节点的受力,每一步方案,都必须按照技术原理与逻辑关系来逐点计算,丝毫马虎不得。

当然,过程中杜稳生也从来不忽略对青年技术员的培养,一边试验一边手把手指导年轻人,他带领技术员团队在现场,每天上下二三十米的高空好几趟,穿梭在桁架结构中。他认为机械设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现场实践课堂,创新的过程更对提升青年技术员的实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也应该像当年老师傅们给机会给我一样,也要多给点机会给年轻人。”

经过反复研究设计,他们终于设计出塔机定长式附墙杆和墙面焊接锚固方式,此新形式的经过数十个项目的实践应用,不仅稳定可靠,安全系数高,而且易于安拆维护,节省人工,更节约了节省了机械的配件费用。

凭借着一股子的倔劲,他带领租赁团队,再一次顺利地解决了难题。

周围有人不太理解,这里一没有高大上的写字楼,也没有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成日里打交道的只有的机械设备和车间厂房。但杜稳生却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复一日地传承着“唯手熟尔”的质朴之道。而平日不善言辞的杜稳生自然也不会解释。

“总不能对他们说我首先要实现施工机械装备的安全、健康运行;其次是要促进装备与现场施工工艺相匹配,提高装备使用效率;三是要围绕工艺创新,促进定制化、差异化的装备创新研发。这样文绉又拗口的理由吧。”

而行动,证明了这就是理由。自07年进入机具租赁站后,他不但对施工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更是研究开发能够有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新装备。多次获得各类职工创新成果奖励,先后在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九篇,多次在中电建协荣获优秀论文奖,荣获电力建设工法三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被中电建协评为青年专家。

就如“卖油翁”日复一日地做着简单的事,但他能在最枯燥的事情中,做出兴趣,做出标杆,就成了一种精神,成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但一定要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的“卖油翁”,在本职岗位上焕发劳动热情,做一名高素质的时代工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