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吟松山,高原风电人的筑梦长歌 | |||||
| 
 | |||||
| 当第一缕晨光温柔地掀开松山滩的晨雾,蕨麻沟的风便裹挟着高原特有的凛冽,漫过刚浇筑成型的风电基础。这里是青海公司承建的天祝县松山滩蕨麻沟1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海拔三千二百米,空气里的氧气仿佛被凭空抽走了三成,风更是常年盘踞。春日的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像细针扎;冬日的风裹着寒气,能把温度计的水银柱拽到零下二十度。可就是这片“风吹石头跑”的土地上,一群电建人用掌心的温度,为群山编织起一条绿色的能源丝带。 当项目土建作业接近尾声时,早晚的天气已经变得格外寒冷。加上海拔较高,年轻技术员施得辰背着仪器到风机平台上,没站五分钟就脸色发白,胸闷得像压着块湿棉絮。他扶着基坑边护栏缓了缓,没退缩半步,蹲下身时,手里的水准仪稳得纹丝不动。“基础上锚盘标高差一毫米,将来塔筒就可能偏出几厘米,这活儿容不得半点含糊。”他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了层薄霜,而视线却仍牢牢锁在塔尺的刻度上。 大风是这里的常客,总在关键时刻来添乱。有一次,混凝土浇筑工作进行到一半,一阵狂风突然袭来,泵车的出料口被吹得东倒西歪,水泥浆四溅,工人们瞬间被溅得满身都是,脸上、脖子上都留下了白色的印记。为了赶在寒潮来临之前完成最后一个基础的回填工作,项目经理张海明带着班组亲自在现场指挥。安全员李兴铭更是片刻不得闲,他时刻警惕着工人们的安危。一旦发现谁的安全绳松了,或是谁的安全帽没有扣紧,就立刻跑过去纠正,他的嗓门大得仿佛能盖过呼啸的风声:“安全是底线!咱们要是出点事,家里人得多担心啊?” 他们并非不惧疲惫,只是心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12月30日并网发电”这一目标,既是合同约定的期限,更是他们坚守的底线,是让高原更加翠绿、天空更加湛蓝的理想。在松山滩的每一个日夜,工人们将对家人的思念深藏于安全帽之下,将对事业的热爱融入每一寸混凝土之中。面对当地寒冷、大风等极端气候条件,项目部主导研发了适应低温环境的防冻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添加高效抗冻剂、优化骨料级配,将混凝土的抗冻标号提升至F150。同时,采用分层浇筑法,严格控制层间浇筑间隔和养护温度,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受冻开裂的问题。经检测,基础结构强度达标率达到了100%,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可靠。 同时,项目部积极推动预制化施工技术在风机箱变基础建设中的应用,将箱变基础、防火墙等构件转移至工厂预制,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现场精准装配,大幅减少恶劣天气对施工的影响,使单台风机基础施工周期缩短约15%。在统筹协调下,项目施工效率显著提升,工程按期高质量竣工,为风电项目在高寒地区的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经验。 如今,一排排整齐的风机基础在群山间铺展开来,宛如大地写给天空的壮美诗行。那些平凡的建设者们,站在山巅之上,眺望着远方的云卷云舒。风,依旧在高原上肆意地吹拂,但在这凛冽的风中,已然弥漫着希望的芬芳。那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精心浇灌出的梦想,正随着即将矗立的风机,即将在高原的广袤天地间翩翩起舞。他们深知,自己并非孤军奋战。公司,是他们坚实的后盾;身边的同事,是最亲的家人。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能一一跨越。 风吟松山,歌以咏志。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一群电建人用双手镌刻下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将随着转动的风机,在高原上继续传唱,飘向更远的未来。 | |||||
|  | 
| 【打印】 【关闭】 | 
| 浏览次数: |